蛋白质螯合盐和小肽螯合盐的区别

蛋白质、肽和氨基酸之间的关系

蛋白质:由一条或多条多肽链折叠成特定的三维结构(如螺旋、片层等)而形成的功能性大分子。

多肽链:由两个或多个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链状分子。

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元;自然界中存在20多种氨基酸。
总之,蛋白质由多肽链组成,而多肽链又由氨基酸组成。

奶牛

动物体内蛋白质消化吸收过程

口腔预处理:食物在口腔中经咀嚼进行物理分解,增加酶促消化的表面积。由于口腔缺乏消化酶,因此这一步骤被认为是机械消化。

胃内初步分解:
蛋白质片段进入胃部后,胃酸会使其变性,暴露肽键。然后,胃蛋白酶会将这些蛋白质酶解成大的多肽分子,随后多肽分子进入小肠。

小肠消化:小肠中的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进一步将多肽分解成小肽(二肽或三肽)和氨基酸。然后,这些物质通过氨基酸转运系统或小肽转运系统被肠道细胞吸收。

在动物营养中,蛋白质螯合微量元素和小肽螯合微量元素均可通过螯合作用提高微量元素的生物利用度,但它们在吸收机制、稳定性以及适用场景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以下将从吸收机制、结构特征、应用效果和适用场景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1. 吸收机制:

比较指标 蛋白质螯合微量元素 小肽螯合微量元素
定义 螯合物利用大分子蛋白质(例如水解植物蛋白、乳清蛋白)作为载体。金属离子(例如 Fe²⁺、Zn²⁺)与氨基酸残基的羧基(-COOH)和氨基(-NH₂)形成配位键。 以小肽(由2-3个氨基酸组成)为载体。金属离子与氨基、羧基和侧链基团形成更稳定的五元或六元环螯合物。
吸收途径 需要肠道内的蛋白酶(例如胰蛋白酶)将其分解成小肽或氨基酸,从而释放螯合的金属离子。这些离子随后通过被动扩散或通过肠上皮细胞上的离子通道(例如DMT1、ZIP/ZnT转运蛋白)的主动转运进入血液。 金属离子可以以完整的螯合物形式直接通过肠上皮细胞上的肽转运蛋白(PepT1)被吸收。在细胞内,金属离子由细胞内酶释放。
局限性 如果消化酶活性不足(例如,幼龄动物或处于应激状态),蛋白质分解效率就会降低。这可能导致螯合结构过早破坏,使金属离子与植酸盐等抗营养因子结合,从而降低其利用率。 可绕过肠道竞争性抑制(例如植酸),且吸收不依赖于消化酶的活性。尤其适用于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的幼龄动物或患病/体弱的动物。

2. 结构特征和稳定性:

特征 蛋白质螯合微量元素 小肽螯合微量元素
分子量 大(5,000~20,000 Da) 小分子量(200~500 Da)
螯合键强度 多重配位键,但复杂的分子构象导致其稳定性一般中等。 简单的短肽构象有利于形成更稳定的环状结构。
抗干扰能力 易受胃酸和肠道pH值波动的影响。 更强的耐酸碱性;在肠道环境中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3. 应用效果:

指标 蛋白质螯合物 小肽螯合物
生物利用度 疗效取决于消化酶的活性。对健康成年动物有效,但对幼龄或应激动物的疗效显著降低。 由于其直接吸收途径和稳定的结构,微量元素的生物利用度比蛋白质螯合物高 10%~30%。
功能可扩展性 功能相对较弱,主要用作微量元素载体。 小肽本身具有免疫调节和抗氧化活性等功能,与微量元素具有更强的协同作用(例如,硒代蛋氨酸肽既能补充硒又能发挥抗氧化功能)。

4. 适用场景和经济考量:

指标 蛋白质螯合微量元素 小肽螯合微量元素
适宜的动物 健康的成年动物(例如,育肥猪、蛋鸡) 幼龄动物、处于应激状态的动物、高产水生动物
成本 成本较低(原材料易得,工艺简单) 较高(小肽合成和纯化成本高)
环境影响 未被吸收的部分可能会随粪便排出,从而污染环境。 利用率高,环境污染风险低。

概括:
(1)对于微量元素需求量高且消化能力弱的动物(如仔猪、小鸡、虾苗),或需要快速纠正缺乏症的动物,建议优先选择小肽螯合物。
(2)对于消化功能正常的成本敏感群体(例如,处于育肥后期的牲畜和家禽),可以选择蛋白质螯合微量元素。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4日